改革开放40年
400多份地图见证武汉变迁
【导语】不同时期的地图,摆在一起,它就相当于一个“笔记本”,记录这个地方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点点滴滴,栩栩如生。武汉市新洲区有一位78岁的黄爹爹,他向我们记者展示了40年来他所收集的400多张地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记录了武汉不同时期的历史特色,我们来看一下。
字幕:武汉·新洲(简洁,淡入淡出)
画面:家的大景,接室内大景,看地图
【同期】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水堤里 居民 黄仕恒
我叫黄仕恒,是新洲建筑总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我78岁。
小地图见证“轮渡武汉”
【解说】在黄爹爹卧室的显眼处,摆满了各种大幅地图、地图册,我们随手翻开一册1979年出版的《武汉市区交通图》,地图上最显眼的就是,穿梭于长江之上直达武汉三镇的轮渡线路。
【同期】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水堤里 居民 黄仕恒
(上世纪)70年代,过江就是靠轮渡,3角钱的船票,坐轮渡到王家巷,到中华(路)码头。
【解说】黄爹爹告诉我们,这张地图上显示,当时横跨长江的桥梁只有长江一桥,而着重标注的武汉关、汉阳门等10多个码头,是原来武汉人坐轮渡过江的最直接见证。如今,武汉建成的过江桥梁、隧道有十几个,城市交通飞速发展可见一斑。
【同期】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水堤里 居民 黄仕恒
现在变化大,再去武汉走,就不知道怎么走了。
【解说】另外一幅丝绸材质的《新洲县地图》,被黄爹爹视作藏品中的宝贝。
【同期】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水堤里 居民 黄仕恒
买也买不到,你淘也淘不到,还就是(废品回收站)里面偶尔发现的这张丝质地图,这个是哪一年的地图?1976年。
【解说】在这幅地图上,被新洲人民视为“母亲河”的举水河河道,和现在的并不相同,有明显改道,很多当地居民也未必知道缘由。黄爹爹了解到这块区域在上世纪80年代是常年渍水的低洼地,人们苦不堪言。于是,政府重新疏浚开掘,解决了洪涝渍水问题。2017年又重新改造举水河河滩公园,主打滨水特色。
【同期】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水堤里 居民 黄仕恒
每天早上我们在这里休闲,也有几公里的绿化带。
废品回收站的“座上宾”
【解说】您瞧,小小的一份地图,浓缩的是当地历史、农业、生态的时代,让人想不到的是,很多珍贵的地图都是出自废品回收站。
【同期】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水堤里 居民 黄仕恒
我一看到我需要的东西,我眼睛发亮,我就看着非常喜欢,你像这地图我搜到了,我就很喜欢。
【解说】其实,黄爹爹一直都有收藏的习惯,以前是喜欢集邮,退休后开始收藏图书,地图和各种民俗器物,废品店无疑是藏“宝”的好地方,黄爹爹没事就来这转上一转,时间一长,老人也成为各大废品回收站的“座上宾”。
地图,古旧书,书画,挂历,你就帮我留着,我就要。好。
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时代变迁
【解说】家门口的新华书店,黄爹爹经常去跑;有亲戚朋友去外面旅游,他也一定要嘱咐帮忙带些地图回来。现在,黄爹爹陆续收藏了武汉城区地图400多份,他坚信地图最直观地记录着时代变化,有特殊的收藏价值。
【同期】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水堤里 居民 黄仕恒
我从地图上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我今天也感到非常幸福,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编后】小小的地图,展现的是大大的变化,武汉每天都不一样,湖北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会以崭新的姿态,昂首挺胸,走向世界。
垄上行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