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骨气——纪念朱自清诞辰120周年

2018-12-25 13:54   吴文英、石晓萱、 刘江、 邓磊



版头《快乐书吧》            


有情有义有骨气——纪念朱自清诞辰120周年            


远: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走进我们的《快乐书吧》。今天,2018年11月22号,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说起朱自清,很多朋友都熟悉,因为他的散文《春》、《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作品。只可惜朱自清先生实际的生命历程只有51年,如果他能活到新中国,知道这么多人都喜爱他,该是多么欣慰啊!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20岁的时候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为名,另外他觉得自己性子感性迟缓,又为自己取字为“佩弦”,提醒自己要像琴弦一样绷得紧一点。他1898年出生,1948年去世,其间,在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家庭经历了家道中落、中年丧妻等重重艰辛,还经历了好友闻一多遭暗杀、自己身患严重胃病等种种痛苦。在贫困而艰苦的环境中、在短暂的生命历程里,他是怎样完成一个文人的伟大成就与品格的呢?今天,我邀请了朱自清的仰慕者,也是我们湖北广播的老主持人文英一起来和大家共同纪念朱自清、品读朱自清。            


(片花一:名人评价朱自清——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文:远方好!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您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一代文学大师以及教育家朱自清先生。            

远:文英,我看您今天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准备的标题是“有情有义有骨气”,这是您对他的评价吗?            

文:是的,在我眼里,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普通人真实情感的一面,也有普通人难以达到的宁愿饿死也不屈服的民族气节的一面,做事先做人,我觉得他应该是每个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远:那我们今天就先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说吧。            

文:好的。首先,朱自清是一个很重“情”的人。你看他对父母、对妻子孩子、对朋友、对学生,对祖国,无不饱含着真挚的感情。这些从他的作品中都能体会到。            

远:是的,今天节目后半段,我们也将安排朱自清的代表作品赏析,欢迎听众朋友继续关注。            

文:好的。朱自清是扬州人,在家里应该是老三,因为两个哥哥很早夭折了,所以,成了家里的老大,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他爷爷和爸爸当时都是江苏东海县的小官,有着一定的家学渊源,对他既宠爱又严格。从5岁起,就把他送进私塾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当然,作为老大,他从小就意识到要承担传统大家庭赋予他的种种责任,比方传宗接代、经济支柱等等。            

远:那是相当有责任感啊!            

文:是啊,那个时候跟现在对孩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他11岁的时候,家里就开始为他相亲。第一个相中的女孩没成人就得肺病死了,后面又相了2个没成,到14岁的时候,有一位经常给他爸爸看病的名中医,姓武,他有个独生女儿,跟朱自清同岁,叫武仲谦,两家彼此相中就定亲了。            

远:根据我的了解,朱自清个子不高,戴副眼镜,一看就是旧中国典型的文人气质。            

文:是啊,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他的照片及介绍,资料还蛮全的。有几个词可以界定他的性格:叫“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就是说他做事很有条理、待人温和,看起来显得庄重,还有点拘谨、害羞。            

远:他是哪一年结婚的?            

文:1916年,在他19岁的时候。这一年他考上北大预科,放寒假的时候,奉命回家成婚。虽说他和武仲谦没谈过恋爱,但武仲谦以能嫁给一位才子而感到欣喜,朱自清也很喜爱武仲谦善良活泼的个性,所以他们在一起,一直是相亲相爱。            

远:这真是太难得了,我想这也是源于他们纯真的品性,在一起就能做到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文:是啊,他们结婚12年,育有6个孩子,三男三女,很不幸的是武仲谦因为过度操劳,再加上生活清苦,还要时常拖儿带女躲避战乱,31岁就患肺病去世了。            

远:中年丧妻,这真令人心痛。            

文:是啊,朱自清有一篇散文《给亡妇》,就是抒发他对妻子的赞誉及一片深情。武仲谦嫁到朱自清家的时候,正好赶上婆家家道中落,公公欠了很多债,婆婆心情也不好,对儿媳妇也没好眼色,导致本来很爱笑的武仲谦后来都笑不出来了,朱自清为此还写了一篇散文《笑的历史》,对妻子在旧家庭中的遭遇表示极度的同情。因为孩子多,经济压力大,武仲谦很多时候都是带着孩子住在老家,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大概也只有5年。            

远:朱自清的第二段婚姻是3年后开始的吧?            

文:是的,朱自清在朋友的关心下,又娶了第二位夫人陈竹隐,他们的感情也非常好。陈竹隐是一名知书达理的知识女性,她也很看中朱自清的才华,所以义无反顾的当上了5个孩子的继母,那个时候,朱自清最小的六儿已经夭折了。            

远:陈竹隐后来又为朱自清生了3个孩子。            

文:对,两儿一女,等于他们一共要抚养8个孩子,非常不容易。难得的是陈竹隐做得非常好,和孩子们的关系很融洽。朱自清对她的爱也是至真至纯的。在抗战时期,陈竹隐带着孩子住在成都避难,朱自清一个人在云南西南联大。有一次,听说陈竹隐生病住院,当时朱自清身体也不好,但他不顾自己的病痛,一路辗转,赶回成都照顾竹隐。朱自清成立的两个家庭,都被形容为清贫而温暖的家。            

远:真好!看介绍,朱自清的孩子后来大多成为了教育界的精英。            

文:对,朱自清除了是文学家,绝对也是一流的教育家。刚开始当父亲的时候,孩子哭的哭、闹的闹,他啥也干不成,烦躁无奈,甚至打过孩子,这些,他毫不掩饰的在《儿女》这篇散文中承认自己的不合格。但他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我觉得哪怕是现在也是值得每位家长借鉴的。他说:对孩子不能溺爱,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做人”,要“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父母“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全是极贤明的办法”。他自己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很好的标杆,所以,他的孩子都以他为荣、以他自励,个个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出类拔萃。            

远:《儿女》这篇散文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朱自清和孩子们相处的内心感受,真实生动,挺有意思。而他写的《背影》,则深深地表达出父子之间的真情。            

文:对,要说《背影》这篇散文背后也有很感人的故事。在朱自清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境况开始不好了,靠典当过日子,于是他埋头苦读,希望早点就业,硬是提前2年完成预科和大学课程,走上教师岗位,挑起家庭重担。这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还有父母兄弟的大家庭,加上教师工资并不算高,所以家里经常是捉襟见肘。刚开始,他爸爸没考虑到他的尊严,直接到他所在的学校取走他的工资,为这个,朱自清愤而调往离家远一点的学校,虽说他一直坚持替家里还债,但父子之间还是产生了误会。            

远:朱自清的父亲其实对孩子还是充满疼爱的,《背影》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完全领会到。            

文:是的,1928年,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出版时,他弟弟高兴地把书送到父亲的卧室,让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 有一段描写是这样的:“此时,朱鸿钧已经行动不便,他激动地捧着书,把身子挪到窗前,倚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镜,用颤抖的手揭开书,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诵读中,朱鸿钧两眼老泪纵横,双手不住地颤抖着,读完后,昏黄的眼珠放射出光彩。他终于明白了,儿子没有忘记自己过去对他的关心,他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现在,他终于谅解儿子了,从此父子矛盾得以缓解并消失。”            

远:确实令人感动!            


(片花二:名人评价朱自清——现代教育家、作家杨振声说:同朱自清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存、朴素……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腆厚从平淡中来。)            


远:听众朋友您好!欢迎继续收听《快乐书吧》。今天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我们一起来怀念这样一位令人崇敬的近代作家和教育家。今天我特邀文英来做嘉宾主持。文英,刚才您说到您对朱自清先生的评价是有情有义有骨气,那我们继续来谈这个话题。            


文:好的。其实,情与义,往往也是不可分的,这些,我们从朱自清对朋友、对学生、对国家的所作所为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远:我知道那个时候朱自清有很多朋友,而且大多都是当时的一些名流大咖。            


文:是的,我今天就按他们交往的先后说几位吧:首先是散文家红学家,中国白话诗创作先驱之一的俞平伯。俞平伯把朱自清视为诤友,就是能直言规劝的朋友。有个什么故事呢?说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朱自清随学校迁往云南,俞平伯因要照顾家人滞留北京。一天,当朱自清看到北京的一个刊物刊登了俞平伯的文章,觉得不合适,因为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朔风中的劲草,要有定力,不应该在沦陷区刊物上发表文章,于是写信劝说。俞平伯接到信后十分感动,非常感慨地说:“非爱之深,相知之切,能如此乎?”            


远:真正的好朋友都是能帮助自己进步的,这才是真朋友。            


文:是的。第二位是叶圣陶,他写的童话小朋友是比较喜爱的,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年轻的时候,叶圣陶性格很内敛,有一段时间,朱自清和他同校教书,对他很是关照,两人同书房、同寝室、呼吸相通、坦坦荡荡,任意倾吐、各无戒心。叶圣陶说和朱自清谈话,“有一种愉悦的心情,其滋味如同初泡的碧螺春”。            

远:能与朋友敞开心扉,尽情交流,确实是快乐的。            


文:那当然,交友的快乐还体现在他与丰子恺成为艺术上的知音。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他与朱自清同岁,有一段时间,也是同校教书,而且是非常好的邻居。丰子恺欣赏朱自清的文章,朱自清欣赏丰子恺的漫画,所以,丰子恺就为朱自清的散文集画封面和插图,朱自清就为丰子恺的画册写序,两人互相勉励,共同进步,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远:要说一个“义”字,朱自清和闻一多之间的交往可以说体现得最为真切。            


文:确实,朱自清和闻一多是1932年认识的,他们同在清华任教。朱自清特别推崇闻一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召。抗战期间,他们共同主张文艺为抗战服务,写了很多抗战诗歌评论。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闻一多、朱自清等十几位联大教授联名致电蒋介石和毛泽东,要求停止内战,实现国内民主与和平。在进步势力的压力下,蒋介石无奈,与中共签订了《双十协定》,同意和平建国,但随后又撕毁了协定。以李公朴和闻一多为首的进步人士为了反内战,组织了很多抗议活动,结果李公朴首先遭到暗杀,紧接着,是闻一多遭到暗杀。朱自清当时在四川,好友的鲜血,激励着他的斗志。他马上赶到昆明,参加闻一多追悼会,给大家详细讲述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和伟大功绩,他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讲话,激起了人们极大的愤慨。而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不仅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也能让在九泉之下的好友得到安慰。他还为闻一多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你是一团火”,歌颂了闻一多炽烈的爱国之情。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京后,校长梅贻琦决定成立“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聘请了7位教授作为委员,朱自清为召集人。将近2年的时间,朱自清一直为编撰《闻一多全集》呕心沥血。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亲手编的《闻一多手稿分类目录》在校刊上公布发表。这批手稿的数量是254册,光翻阅一次也要耗费不少时间。令人叹惜的是,《闻一多全集》在1948年8月底出版,而朱自清却在8月中旬逝世,没有亲眼看到带着油墨香的《闻一多全集》问世。前后相隔只有十多天,非常遗憾!            


远:唉,是好遗憾哪。不过我想,朱自清的忠义之心一定会让闻一多的在天之灵得到告慰!            


文:是啊,如果人真有在天之灵,我想他们两颗高尚的灵魂说不定会为重新相聚而来一番感叹唏嘘呢。            


(片花三:名人评价朱自清——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远:上一节我们说到朱自清与朋友是肝胆相照,有情有义,他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倾尽全力。            


文:是的,朱自清在写作教学上除了课讲得好,大家都喜欢听,他还会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要求,不管有多大付出,从不考虑自己身体的承受力,尽量满足学生要求。学生们常常到他家拜访,三三两两,络绎不绝。在实际教学中,他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培养,认为学生学习能否认真用功,关键在于教师,谈起教师,他这样说:“固然要看你的教法如何,但更要看你的人格影响如何。”因此,他决意要从自己做起,以严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他要求学生面向实际,把握住现在,他在《刹那》一文中写道:要“把‘现在’捉住”,发展它,改造它,补充它,使它健全、和谐,成为完美的一个段落,一段历程。”            


远:其实这一观点,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说法,叫“活在当下”,珍惜当前的每一个时刻。            


文:是的。朱自清对学生的爱护全然发自内心,而且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充当着学生的保护伞。这里再说一个具体事件:1946年12月20号,一名北大女生被两名美军绑架强奸。京城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事件,而当局却视若无睹,引起北大学生的无比愤慨。12月27号,北京大学一千多名学生举行抗暴集会。30号,北大、清华、燕大等校5000多人举行游行示威,抗议美军暴行。国民党政府因为对美国有所求,就想把这场爱国火焰扑灭下去,便从学生下手,以查户口为名逮捕了2000多人。朱自清早就对反动当局深恶痛绝,他第一个在著名的《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以示抗议。 《十三教授宣言》见报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由于朱自清名字列在第一,国民党特务曾三次到他家来骚扰。情况十分严峻,一位好友对陈竹隐说,他在燕京大学看到了国民党的黑名单,排在第一的便是朱自清。陈竹隐把消息告诉了朱自清,要他多加小心。然而,朱自清却不屑一顾:“不用管它!” 陈竹隐急了,吃惊地问道:“怎么?你不怕坐牢?” “坐就坐!”朱自清回答的语气十分坚定。 他之所以这样,既是对反动政府的痛恨,也是对爱国青年的无比热爱。            


远:有这样的老师真是学生的幸运!            


文: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名师垂范。            


远:朱自清英年早逝,与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是分不开的,据说他的胃病是饿出来的,得了胃病又没有好的医疗条件和好消化的食物,所以,病情越来越严重。            


文:是的,朱自清要顾及一大家子,所以他的生活一直是清苦的,不仅仅吃不上好的,在穿着方面,也非常简朴,他出门穿一套旧西装,回家就脱下叠好,再换上破衣服,但从来都是干净整洁。为了补贴家用,他日夜伏案写作,希望获取一些稿酬,但结果还是入不敷出,弄得相当狼狈。            


朱自清虽然穷,但很有骨气,他在《论自己》这篇文章中写到:“穷有穷干,苦有苦干,世界那么大,凭自己的身手,哪儿就打不出一条路?何必老是向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他主张要靠自己,但又不要故步自封,不要把自己关在“丁点儿大的世界里”,要“相信自己,靠自己,随时随地尽自己的一份力,往最好里做去,让自己活得有意思,一时一刻一分一秒都有意思”。            


远:做最好的自己,这几句话对我们当代人来说也是非常受用的!            


文:是的,说到朱自清的骨气,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宁可饿死不买美国面粉。            


远:这件事就发生在1948年吧,这一年朱自清胃病已经很严重了,面对精细食物的诱惑,他还是选择了断然拒绝。            


文:是啊,因为他爱国胜过生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二战后,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世界人民的谴责,把日本作为在远东的反共、反苏基地。尽管国民党政府软弱无能,但中国人民是不会答应的,于是反美扶日的签名运动很快波及全国。国民党政府一直把希望寄托于美国,他们害怕反美扶日签名运动,于是趁通货膨胀之机,收买知识分子,发了一种配购证,能够低价买到“美援面粉”。这在物价飞涨的年代,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一天,朱自清正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吴晗教授匆匆给他送来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朱自清看完后,毅然拿起笔来,默不作声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拒绝宣言上签名,这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用要减少六百万法币。下午认真思索了一阵子,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该逃避这个责任。 21号,他让孩子乔森把本月份的面粉配给证退回去。第二天,又让他把面粉票退回。8月份,朱自清在临终之前,强睁开眼睛,看着环守在病床边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吃力地张开嘴,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援面粉。”他身体极度衰弱,说完后吁了口气,似乎了却一件心中的大事,然后平静地睡去。            


(片花四:名人评价朱自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孝全说:朱自清以他一生艰苦的脚步,证实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他曾被生活的浪头击退过,但从未被击败过;他彷徨徘徊过,但从未颓废绝望过。他历经长期探索,终于从为人生走向为人民,从写血泪文学到为人民生存而斗争,从表现‘我的阶级’到歌颂群众的集体力量,从赞颂光明到用自己的双手和人民一起创造光明,他临死不屈的硬骨头精神,更为人们立下了不朽的楷模。”)            


远:听众朋友,今天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朱自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以上我们回顾了朱自清的一些经历和故事,知道他是一位有情有义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楷模,以后的节目时间,我们将继续品读朱自                清,《快乐书吧》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好,下次节目我们再见!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