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与野花”—“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湖北获奖作品赏读会

2018-12-25 13:48   梁虹、李筠、梁虹、余笑忠

       


【总版头】            

他的山河苍凉热烈,他的文字直击人心,他是作家李修文            

“唯有写作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李修文语)            

他募积成诗,脱口而出,满怀关怀和热爱,他是诗人张执浩。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我真的愿意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张执浩语)            

袈裟与野花,“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湖北获奖作品赏读会。            

【背景音乐《爱的礼赞》】            


贺萌:今天,我们齐聚在这个被博尔赫斯称作是天堂模样的地方,循着书香,探寻硕果累累的奥秘。单看这份收获,属于两个人:一个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一个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张执浩。在上个月揭晓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他们分获散文杂文奖和诗歌奖,这是他们的荣光,让我们祝贺他们并向他们致敬!            

同时,这份收获也是对湖北文学的加冕,时隔八年,湖北文坛因这份收获而更加从容和宽阔。            

这里是湖北省图书馆,这里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湖北获奖作品赏读会《袈裟与野花》的现场,我是湖北经典音乐广播主持人贺萌,欢迎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九头鸟FM、湖北经典音乐广播的一直播观看赏读会的网络直播。            

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嘉宾,既是这场文学盛会的见证者、亲历者,也将共同分享新时代荆楚文学的荣耀。            

我阅读到的这本《山河袈裟》,是我从同事那儿借来的。翻开它一读,那些带着生命温度的小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通过作者的文字,他们身上高贵的尊严之美扑面而来。这本《山河袈裟》正是本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现在,我们就有请李修文来到我们的舞台上,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访谈李修文】            

贺萌:修文老师好!请坐,首先要祝贺您、恭喜您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李修文:好,谢谢。也谢谢在场的所有的朋友们。谢谢大家!            

贺萌:您在这本《山河袈裟》里说,这世上,除了声光电,还有三样东西——它们是爱、戒律和怕。初读这句的时候呢,我觉得是泛指,细品,又觉得可以是特指。那这一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您对这三样东西有没有新的理解,这三样东西会对您产生什么影响?            

李修文:嗯,这三句话大概是《山河袈裟》里头有一篇文章叫《枪挑紫金冠》最后结束的那三句话。这三句话实际上是我对于戏曲,或者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戏曲应该往前发展的,我觉得应该遵守的三个要素吧。爱,戒律和怕,爱就是生命力,戒律是我们面对世界万物的一个基本的规律,一个纪律。怕,我想是对于天地万物的一个敬畏。我想无论对于戏曲,还是对于文学,还是在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这三者,尤其在我今后的这样的一个写作的道路上,它是毫无疑问的,是应该被我继续秉持的三个至高之物吧。            

贺萌:至高之物?            

李修文:对,我想我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这三个词汇,并且用自己的写作,甚至用自己的命运去继续验证三个词汇。            

贺萌:修文老师是以写小说最开始出名的,对吗?而且在修文老师的创作当中,像蓝扣子等这些文学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修文老师又涉猎影视,包括他创作的,像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就被人称作是打破了中国红色题材电视剧叙事的天花板。而这一次获奖又是因为散文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对比不同的形式的文学创作,您是怎样看文学的价值的,特别是面对多少有些浮躁和喧嚣的环境,您觉得文学在现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李修文:我想文学,只要你爱过文学,文学总是能够给你提供一个不寻常的、没有被现实世界所束缚的世界。不见得每一个人都需要文学,都需要写作。支撑每一个人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可以来自于很多个方面,但是我可以确信,文学和写作它带给了我无与伦比的勇气,只要我在写作我就感觉我的生                命在继续,我在反抗着一种一沉不变的生活。所以只要你爱文学爱写作,它本质上就是对某种一沉不变的生活的,或者既定秩序的反对和不驯服。这个我想也就是生命力本身。谢谢。            

贺萌:嗯,我想修文老师是不是,也是在写作当中体验到生命最值得歌颂的乐趣所在。            

李修文:对,因为我想,写作大概就是我的活着的最重要的证据吧。            

贺萌:好,谢谢,谢谢修文老师。            

塑造形象,揭示命运。这是一切艺术的功课。今天,我们赏读李修文和张执浩的作品,能够清晰地读出他们对文学艺术的虔诚和敬畏。他们的笔下,每一种命运都值得以悲悯相待,每一种形象都应获得纯朴的尊严。就像李修文的散文《枪挑紫金冠》中所描绘的那样,再华丽的装饰,再炫目的技巧,都抵不过这世上的真爱、戒律和惧怕,为文从艺如此,做人立世又何尝不是如此?接下来,请欣赏著名表演艺术家鄢继烈老师朗读:《枪挑紫金冠》。有请!            


【鄢继烈朗读《枪挑紫金冠》】            

(音乐起)            

谁要看如此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那霸王变作了白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到了最后,一匹真正的红马被牵上了舞台。说这是一出戏,其实是一支催化剂:经由它的激发,我先是变得手足无措,目瞪口呆。而后就是一种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所谓想象,并不是将我们往戏里送,而是在推我们出戏,就好似一面镜子,照出了两样东西,那便是:匮乏和愚蠢。            

(音乐减弱)            

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中。不由想起了在甘肃,陇东庆阳的一个小地方,和千人一起在黄土坡上,看了一出秦腔武戏《罗成带箭》。那舞台上,一老一少,两个武生,枪锏往返。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吼,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上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当场呆立,与老武生面面相对,身体也再无动弹。            

我先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把长髯一卸,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了训斥;此刻,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训斥: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之前喝过酒。说到暴怒之处,举枪便打将过去。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之后发生的就更使我震惊,我站在付台,正好可以看见小武生还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自己掌自己的嘴,光我看见的,他就足足掌了三十个来回。            

梨园这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但它们和唱念做打一样,就是规矩,就是尺度。不说你练功吊嗓,单说这台前幕后,有着多少万万不能触犯的律法:比如,玉带不许反上,鬼魂的角色走路手心要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舞台讲究如此繁多,却是为何呢?那其实是因为,所谓梨园,所谓世界,它们不过都是一回事:因为恐惧,我们才发明了规矩和尺度,以使经验成为眼见得可以依恃的安全感。越是缺乏安全感,恐惧就越是强烈,尺度就愈加严苛。            

这么多年,每到一处,遇到有戏开演,总要去看,除去大大小小的剧院,田间村头也看了不少.还是二月的北京,看完了新编《霸王别姬》,没过几天,我再入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可是既然进了剧场,也只好继续这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就像是有一群人拎着满桶的狗血往舞台上泼洒,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这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可闭上眼之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我如果是他,一定要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跳上舞台,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再对他们大声地说:这世上,除了声光电,还有三样东西——它们就是爱、戒律和怕。(音乐起)            


贺萌:说实话,我并没有系统地阅读过李修文的文学作品。但只要一读起他的作品,我就会被他细腻而不失粗犷,灵动又不乏理性的文字所吸引。当然,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仅仅这样来认知,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李俊国先生来到我们的赏读会现场,跟我们一起品读李修文。有请李俊国教授。有请!            


【访谈李俊国】            

贺萌:李教授您好!请坐。            

贺萌:李教授好!            

李俊国:主持人好。            

贺萌:有人说,李修文在文学创作上是属于早熟这个类型。确实,他成名很早,而且他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专业作家。我想请教您的是,在李修文身上您认为他和当代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李俊国: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今天是在赏读修文的获奖作品。事实上,修文从步入文坛就进入一个很高的起点。有了二十多年的这么一种磨砺和不断地自我地寻找、自我地发展突破。我们发现今天可以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个作家的李修文是我们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特殊的存在,是一道风景。            

贺萌:他特别在哪儿?            

李俊国:特别就在于,第一,高起点之后绝不固步自封,所以他当年进入文坛进行的一些,带有世界进步文化思潮的,对已有的文学所谓的经典进行再解构的作品。那就是他的两部长篇《滴泪痣》《捆绑上天堂》。但回到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山河袈裟》是他生命及其写作及其意义及其对自我的怀疑,最痛苦最艰难。我曾经称这种现象为精神涅槃。            

贺萌:谢谢,谢谢李教授,谢谢。            

李俊国:谢谢。            


贺萌: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两位湖北获奖者,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走出的,这就是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的荆门。李修文生于莫愁湖畔,张执浩则长于岩子河边。我想,在同一届国家级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上,恐怕很难再有获奖者同出一地的现象,这堪称一段文坛佳话。            

游历,是作家诗人开阔创作之路的幽径。鲁迅文学奖获奖诗集《高原上的野花》以张执浩2003年创作的同名诗作为标题,我知道,这首诗就诞生在诗人的一次游历当中。我常常好奇诗人的敏感究竟从何而来,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自称被词语找到的诗人张执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张执浩访谈】            

贺萌:张执浩老师好,恭喜您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来请坐!            

张执浩:有点小紧张,你们见过诗人吗?因为诗人一般不露面的,诗人太神秘了,太远方了,太遥远了。我们所有对诗人的印象都是课本中的,传说中的,如果身边出现一个人是诗人就是疯子,神经不正常。            

贺萌:我想问一下张执浩老师写诗这么多年,您在20岁的时候想到自己现在的样子吗?            

张执浩: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我会成为这样一个我既爱又恨的人。            

贺萌:此话怎讲?            

张执浩:我爱我是因为我身上还残留着我们人类的一些共性,那种良善、仁慈、怜悯,有这样一种东西,我还是觉得还像个人,活得还像个人。我恨我是因为我身上这样一些东西丧失了很多,再也不能像当年的赤子,没有被文化污染,没有被文化包裹的这样一种现象,所以我对我自己是既爱又恨。            

贺萌:我们再看到这本张执浩老师的《高原上的野花》刚刚说编排是非常独特的,从前往后读和从后往前读,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想,这不应该只是编排上的考虑,可能还有您除了编排之外的想法,那这能不能代表您对诗歌的理解和认知到了另一个阶段或者是找到了一种新的发现?            

张执浩:《高原上的野花》说起来是我27年作品的精选,27年,最早的是1990年最晚的是2017年。从《糖纸》到《被词语找到的人》,就基本上就是27年跨度,我就对我自己进行总结,我发现我得出一个可以左右我自己比较简洁的语言就是“募集成诗,脱口而出”。然后我最近几年就按照这个方式在探索个人的独特的诗歌美学之路。所以我这样编排,就是像在我后记中写,就像一个人站在空中,就像一棵树笔直在空中看,才看到它的来龙去脉,它的枝枝丫丫,它怎么生长,它的长势如何。如果你站在树下是永远看不清这个树是怎么生长的。            

贺萌:对。            

张执浩:所以我干脆从树底。            

贺萌:全视角。            

张执浩:对,全视角的,然后倒序的编排方式,我就能够更清楚地看清自己。            


贺萌:有人说高原是容易出诗的地方。但我在读了《高原上的野花》后,就在想:15年前,究竟是川西高原把诗带给了张执浩,还是张执浩把诗带到了川西高原?这应该是没有答案的提问。而好诗的一个特征恐怕就是在一个没有答案的地方长出疑问,然后,期待那些打动人心的诗句如约而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执浩的好友、诗人、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遇见好诗歌》创始人余笑忠朗读这首《高原上的野花》。            


【余笑忠朗读《高原上的野花》】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            

这里,在这里,我愿意            

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            

我愿意,我真的愿意            

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贺萌:谢谢余笑忠老师的朗读。            

每次翻开这本《高原上的野花》,我都会问自己:这里面的诗歌你都能读懂吗?这恐怕是每一个读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诗人的本意吗?接下来,我们将邀请有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魏天无老师,跟他一起谈一谈怎样读诗、怎样读张执浩。有请!            


【魏天无访谈】            

贺萌:天无老师好!好久不见,请坐。            

魏天无:你好。            

贺萌:我知道您和张执浩、剑男——也是另外一位诗人,在诗坛上有华中师大三剑客之称,你们在文学上几乎是同时起步的。而您作为一位诗歌批评家,也一直在跟踪张执浩的文学创作。我还读过您在11年前出版的一本专著,书名就叫《我读张执浩》。那本书梳理分析了张执浩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时间过去十年了,现在如果再写一本同名专著,您会从哪个角度来为我们解读张执浩?

魏天无:因为如果再选一本的话,我可能会在原来那本书的这个基础上可能会走得更远。我会重返这样一种可以称之为叫作老式批评,旧式的批评,或者我称之为是一种近身的批评,就是贴近作家本身的这样一个批评。而且我觉得因为我们古典文伦主要讲的最高的境界是,诗与人的合一。            

其实每首诗里面其实有他的很特殊的一种气息,更或者说是一种韵律。往往是这种东西是很难琢磨的,而且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阅读和写作的积累才能够形成独属于个人的那样一种气息或者叫做韵律,这个很难复制。因为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文学和诗歌就有多复杂。            

贺萌:受教了。谢谢魏天无老师!            

魏天无:谢谢,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贺萌:从张执浩充满温情的诗句跳转到李修文的令人感到冷峻的文字,你会发现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既如此接近,又差异鲜明。诗歌的体量使得它的每一个字像个浓缩品,而散文的开合,则会让我们感到,思索的空间如此深广。            

感恩李修文、张执浩这两位勤奋的耕耘者赠与我们的袈裟与野花,感恩他们用文学的力量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让我们在这片天空下,相信虔诚与正信,相信爱恋和真实,由此走向宽阔和宁静,走向美好与安和……            

我是贺萌,来自湖北经典音乐广播。《袈裟与野花》——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湖北获奖作品赏读会就进行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光临,再见!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