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痴守深山四十三载——记坎子山村村支书魏登殿

2018-12-24 21:00   方楚楚



老支书痴守深山四十三载            

——记坎子山村村支书魏登殿            


坎子山村位于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平均海拔1500米,被喻为“挂在绝壁上的山村”。这个曾经无地、无水 、无电、无路、无房的“五无”贫困村,在村支书魏登殿的带领下经过43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凿出了长达35公里的通村公路。同时,通过引电进山,挖水窖,盖砖房,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发展高山产业,昔日的穷山村成了文明村、先进村。请听本台记者楚楚采写的报道:老支书痴守深山四十三载——记坎子山村村支书魏登殿            


绝壁凿出通“天”路            

12月中旬,在湖北大部分地区才刚刚感受到冬日的寒意时候,坎子山村已经开始下第三场雪。所幸通村的盘山公路平整而宽阔,到达村口时没费什么周折。来到村里,远远看到头戴回族男子白色小圆帽、身着黑色旧夹克的魏登殿年前挨个探访村民家。            

插录音:村支书跟农户聊天            

坎子山村高山上夏凉冬冷的气候给魏登殿的脸庞染上了红黑的底色,四十多年来的操劳奔波又在额头上面刻了几道深深地皱纹。见着记者魏登殿的第一句话是:来的路上还顺利吧?我们的通村公路不错吧?说这些话时他的脸上竟有着一丝孩子气的骄傲。原来1975年以前,坎子山村并不是眼前的模样。            

插录音:当时修路就是挂壁公路,路就很窄,人呢扒着背起,早上到集镇上买东西天不亮去晚上回了看不见。            

坎子山村“九分石头一分土”,被称为“坐落在绝壁上的村落”。没有路,祖祖辈辈被山困住,出门翻山,一尺多宽的小路就像是嵌在陡峭的悬崖上,稍不留神一失脚,就会跌下悬崖。1975年,一位村民夜间出行时,不慎摔下山崖丧命,家人伤心欲绝。这一幕更加坚定了刚任村支书不久的魏登殿修路的决心。            

插录音:八零年,我们利用原来郧阳地区找邢书记要了7万块,青川搞了4万,我们这3万,解决老百姓肩挑背挑,要想富必先修路,把路修通。我们搞的三大物资,另外老百姓投工就是任务划到农户一家一户,把这个任务完成,全程11个月,做了4.5公里。            

坎子山地处鄂陕交界,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修通一条出山路,依然无法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为此,在魏登殿当村党支部书记的43年里,他大半时间都花在了修路上,跑部门、争取项目、组织村民动手干,坎子山上一条条道路不断延伸。至今,坎子山村已修起了35公里的“出山大道”,这条“天路”上每天车来车往,将山上的特产往外运,将山外的资源往村里聚。            

插录音:一直到2005年硬化就是3米5宽,我们在2005年以后想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在2013年基础上,启动拓宽,2013年省交通厅给了180万,市里给了50万,230万后我们有个念头就是拓宽,必须打宽6米宽,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去年把这路搞成型。这个路现在已经投资480万,基本上大客车全部能错开,能上,它在十堰市境内了农村山区公路这是第一条。            


最穷村成了先行村            

1992年,全湖北口回族乡都是无电的状况,坎子山村村民们使用的煤油灯里,往往装着生产队洗完柴油机后的废油,点亮后浓烟呛人,光小且飘忽。魏登殿决定把电引进来。            

插录音:我最麻烦就是一个公路一个电,我们村是五无村,没水没电没路没地没房,全乡都没用上电。            

魏登殿在银行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跑到与坎子山村相邻的陕西省镇安县供电公司软磨硬泡“借电”。可没想电拉来了反被人误会“贪污”。            

插录音:从陕西镇安架过来电,当时架过来电很麻烦,没有资金,我一是借资金,二是进材料。电架通后人家告状说我贪污,老百姓就怀疑他又管钱又管材料肯定这里有问题。            

被村民说贪污都没觉得委屈,在拉来电却用不上时魏登殿留下了眼泪急的睡不着觉。            

插录音:这当时为了节约资金就这个水泥杆,应该高压杆子搞8米,我当时搞7米,在这个情况下把杆子抬回来一栽,电工来说不行必须加高,那个时候一根杆子160元,要加个三角铁的杆顶也要100多块钱,当时我晚上睡觉哭嘴,怎么办啊?最后找他们说全部换杆子不行能不能加杆顶?高出不加杆顶矮出加杆顶,这不减轻了负担?            

坎子山村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电的村子。村民由误解也变成了感谢。随着修路、通电、吃水、住房等问题的相继解决,坎子山村也逐步走上了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之路。如今所有小组都实现了场地硬化、绿化,公厕、垃圾池全部配套。在村里呆了70年的老人夏勤义告诉记者:村里变化太大了。            

插录音:一年看着发展把,我们这组组都通了路,比不得啊,想象不到啊,像我们这山沟沟里,在我们郧西来说海拔1500米,最苦的地方了。 原来都是草房棚子,换到瓦都是包到户以后,30多年,原来都是草房,这坡子上都种茅草,变化大,现在的路通水通电通……            


坎子山变金山银山            

坎子山村山大人稀,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的农产品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村里成立的高山无公害蔬菜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结合乡村旅游,让农民的荷包逐渐鼓起来了。算起村民的收入账,魏登殿信手拈来。            

插录音:我们发展产业就是一种二养三加工四是旅游五是长效产业,具体就是我们种包菜,必须要搞到400亩,我们的包菜基本形成全十堰市人们评价就是无公害口感好,纯天然吃的甜咪咪的,他生长期比较长。第二个我们就是发展土豆。已经搞了1200亩,平均单产每亩地3500斤,所以我们现在一亩包菜达到6000斤,保底价4毛钱一斤,四六两千四,土豆三千斤,3八两千四,就是一亩地老百姓种要见收4800块钱。一有两不愁三保障,重点就是能解决他的稳定收入,纯收,这个是很可观的。玉米包谷搞深加工,一斤包谷8毛钱,我们加工出来包谷一百斤包谷能加工40斤的包谷子,四四一百六,一亩地的包谷800斤,六八四百十八,哪个多哪个少?            

一些迁出去的村民,看到坎子山发展了,这两年又迁回来了。村民刘爱兰就是其中之一:            

插录音:种的庄家嘛,种点玉米、土豆、包菜,一亩地收几千块。你们家的农副产品能卖出去嘛?卖得出去,包谷子、土豆粉,有东西好卖,原先都要背到街上去,过背的,现在都是车来收,都不用出门,都是在家里卖不用出去。            

坎子山村里有万亩石林、奇秀溶洞、千年古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一直是魏登殿的梦想。目前,石林景区的打造已经有模有样。村集体新修了一间能同时接待一百人的大型农家乐外,村里也有农户办起了农家乐。祖祖辈辈务农的坎子山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插录音:以前是啥,现在跟乡镇一样,都集中了好啊,是不是村里好多人都留着了?都在这住着,我们村里打工人少,是不是因为在村里就能赚钱?对啊包菜赚钱土豆也赚钱。            

坎子山依山傍山,有2万4千亩的荒山还待开发,魏登殿还想着何不利用这为村里打造长效产业?他期待10年后坎子山村的百姓都能靠华山松挣钱,让5000亩华山松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            

插录音:长效产业就是全村华山松,卖松子,我们全村已经发展了5000亩,每个山都有,十年后可以挂果,一亩地栽110颗,就按100跟计算,一根可以收3斤籽,一斤籽卖20元,就是60元,一亩地6000,十年后老百姓华山松就成了摇钱树。            

交谈中,走在村里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上,魏登殿对未来信心满满。遇到路边村民放养的走地鸡,他会像个顽童一样吆喝一嗓子,碰到村民正在赶出栏生猪上车出去卖,他会在后面使劲帮着推一把……今年已经60的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可村民们都挽留他。村民戴进虎            

插录音:魏书记书记给我们领导当得好啊,不是领导当得好我们坎子山发展不起来,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旅游了客来了,发展了,他想退休我们不想让他退。把我们越拉一把越好。            

村里的路他走了几十年,为了正在变成现实的这些理想,他将继续走下去。采访结束时,魏登殿笑着说:今年可以过上一个好年了。            

插录音:今年过个欢天喜地的新年佳节。我今年解决了十四件大事工程,异地搬迁,水、电、路、路灯、溶洞、石林、停车场、景点排放、宝塔梁的路、全部完成了。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