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工匠》系列

2018-01-22 17:13  



荆楚工匠陈远春配音


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的北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是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在准噶尔盆地东部从阜康市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间,有一条东西长约220公里的狭长地带,在这茫茫戈壁下蕴藏着3900亿吨煤炭资源,这就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整装煤田——准东煤田。

8月的准东,烈日当头。中午时分,新疆准东五彩湾煤区,烈日炙烤下的戈壁滩,旷野风起,卷起滚滚煤灰。在爆破作业区,队长陈远春正密切关注着炸药的装填进度,不时地检查着队员的作业情况。


在外人看来,布满炸药的作业区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库。此时此刻,陈远春和他的队员们就在这火药库上有条不紊的忙碌着。

终于,最后一个炮孔装填完毕。所有队员撤离后,陈远春独自一人,每一个炮孔,每一根导线都仔细的再检查一遍。


炮孔里的高能炸药在数秒钟内依次起爆,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从内往外将岩层撕裂,坚硬的岩层瞬间土崩瓦解。


对于陈远春来说,这只是一次常规的爆破,完成任务,人员安全就是最大的胜利。


象这样大大小小的爆破,陈远春每年都要执行数百甚至上千次。


43岁的陈远春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旗下,专业从事爆破业务的葛洲坝易普力公司的一名爆破工。从20岁干上这一行,他在爆破一线已经工作了整整22年。


2006年是陈远春职业生涯中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三峡工程三期RCC围堰爆破拆除,担任此项任务的爆破队队长正是陈远春。三峡工程,世界瞩目。其中的爆破工程,方量大、难度高、岩层复杂、水下爆破等各种困难汇集,堪称一本工程爆破难点“百科全书”。


三峡工程三期RCC围堰的爆破,各项指标均创下世界围堰拆除爆破的历史纪录:最大爆破水深45米,是原世界纪录的两倍;总装药量达191.57吨,近原世界纪录的4倍;起爆分段数达961段,近原世界纪录的3倍,可谓技术难关重重,被称为“天下第一爆”。

那段时间,陈远春吃住都在工地上,反复进行各种器材的试验,爆前认真研究起爆方案,爆后仔细分析爆炸效果。


2006年6月6日下午16时7分,随着总指挥一声“起爆!”的指令,仅用时12.888秒,巨大的围堰就沉入水中,三峡三期RCC围堰爆破拆除成功!三峡大坝安全,三峡左岸电厂正常发电。


自从走上爆破工作岗位,陈远春和远在重庆的家人就聚少离多。


每逢有爆破任务,妻子不会去刻意打听,只是默默的打扫房间,修剪花草,静静地等着陈远春的归来。


“安全”是陈远春工作中经常强调的重点,对于爆破这种高危险行业来说,确定每一道工序,梳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放过任何细节,是保证安全作业的前提。


每次爆破前,陈远春都要亲自制定人员分工方案,作为队长,陈远春必须把每位队员、每个环节,作为相互密切关联的系统来考虑,让所有人以最高的工作效率相互合作,保证最完美的爆破效果。凭借自己二十多年的经验,陈远春将所有的步骤都控制在最佳的范围之内。


再一次,陈远春和他的队员们,成功地完成了爆破任务,那些在外人看来狂烈的爆破,在陈远春的耳中,都是旋律清晰有序的弹奏。

陈远春和他的爆破队曾完成单月爆破方量820万方,最高单日爆破方量130万立方米,爆破区域长1.9公里的爆破纪录。从举世瞩目的三峡RCC围堰拆除爆破,到攻克攀枝花地采技术难题,从水下的精细爆破,到如今扎根边疆从事矿山大规模爆破技术研究,陈远春凭着一股精益求精、踏实敬业的精神,成为了精通爆破的“巧匠”。

因为精湛的技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因为对生命足够敬畏,他才能背负起千万次爆破作业的平安,22年来,陈远春带领团队完成各类爆破任务15000余次,创造了事故率为零的奇迹!







刘佑年


他用30年匠心练就一副“金耳朵”,一辈子铸好编钟的“哆来咪”细微之处毫厘之间为世界雕琢东方神韵!荆楚工匠——调音大师刘佑年

2000年1月1日上午11点,在北京太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敲响了为世界和平祈福的中华和钟——中央大镈钟,浑厚、悠远的乐音响彻云宇,迎接着新千年的来临。

中华和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套编钟,在吸纳曾侯乙编钟等古钟精髓的同时,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计、制造而成。整套钟高3.8米,宽21米,三层编钟共108件,鲜明地诠释了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愿望和主题,表达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主旋律。武汉工控艺术制造有限公司作为中华和钟的创制参与单位,完成了下层18件镈钟的研制工作,这18件镈钟的项目负责人和调音师,就是刘佑年。

【刘佑年采访】

这套中华和钟的总设计师是原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觉明教授,他对铸钟的过程仍然记忆犹新。

(补录:这套中华和钟的总设计师是原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觉明教授,他对刘佑年的表现赞不绝口)


说起刘佑年与编钟的渊源,要追溯到1978年,在湖北随州,(补录:1978年,在湖北随州)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惊艳出土。当年20多岁的刘佑年有幸在博物馆第一次听到了那套古编钟的现场演奏,中华雅乐的魅力让他至今不能忘怀。

机缘巧合,1986年刘佑年进入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加入了研制编钟的队伍中。研发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读曾侯乙编钟的古代音律。

古老的编钟上大多刻有铭文,详细记载着该钟的音律,便于人们敲击和演奏。这些古老的文字凝结了远古艺人的劳动与智慧,彰显着华夏大地灿烂的音乐文化和高超的铸造技术。透过铭文,刘佑年仿佛在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刘佑年采访】

因此,在编钟铸造的过程中,刘佑年要按照现代音律的标准为编钟调音。

编钟铸造是一门传统古老的技艺,蜡模、制范、脱蜡、焙烧、调音等20多道工序,(补录:编钟铸造是一门传统古老的技艺,共有20多道工序,)从头到尾都依靠纯手工打造,精雕细刻,不能有毫厘的差池。其中最难、也决定成败的就是最后的调音。

编钟的钟体就像是一个共鸣腔,所谓调音,就是用机械砂轮将钟体内多余的材料磨掉,稍微有一点偏差,哪怕是零点几毫米的误差,都会导致音准、音色不对,整个编钟就前功尽弃了。

给编钟调音,是件苦差事。最重的编钟有几百公斤,打磨时只能先找准角度,把钟体放好,然后保持同一个姿势,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打磨出的铜屑四处飘散,粘到皮肤上就奇痒无比;车间里,砂轮与金属快速摩擦产生的尖锐噪声不绝于耳,刘佑年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细地调节音准。

既要保证音准,又要不失编钟特有的清越悠扬的音色,这细微分寸的拿捏全在调音师砂轮下的毫厘之间。为了这毫厘的精准,刘佑年如同苦修禅功一样,熬练三十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甄别,让他练就了一对“金耳朵”,能够听辨出相邻的两个音阶之间十分之一的微妙差距。

【刘佑年采访】

日复一日的不停打磨,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调音,刘佑年和他的团队铸造的编钟终于发出了悠扬动人的声音,那份清扬优雅足以媲美曾侯乙原钟。

【刘佑年采访】

近年来,由刘佑年主持制作的上百套系列青铜打击乐器和他本人调制的上千口编钟,遍及台湾、香港和内地的20多个省市区博物馆、高等学府、专业乐团和旅游景点。高品质的编钟乐器,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礼乐重器,到访欧洲、日本等地。雄浑悠扬的中华古音一次又一次奏响神州。


20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艺术铸造乐器行业标准》由工信部正式发布,这套仅允许5位个人署名的标准,刘佑年被排在了首位。对于痴迷编钟一辈子的刘佑年来说,就是莫大的肯定了。

精耕细作编钟铸造30年,已到退休年龄的刘佑年仍然坚守在铸钟调音的一线。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运用现代高科技3D打印技术来实现大规模、大批量的编钟复制。

(刘佑年采访):我们已经引用了3D打印技术,来实现编钟的复制。

传统的铸钟工艺需要工人先用硅胶、石蜡等材料雕刻出钟的模具,再进行浇筑,每口编钟都要制作一个模具,费事又费力。现在,工人只需要雕刻一口钟的原模,通过3D打印技术,就能复制出大大小小不同编钟的模具,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

唐建颖是一名工科硕士研究生,近年来一直协助刘佑年研究3D打印技术。

【采访】

这项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手工铸钟的重重困难,让这凝结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智慧的精美乐器的大批量复制和仿制生产成为了可能。

当3D打印技术成功应用于编钟复制的流程时,刘佑年又开始琢磨上大数据的应用了,他不断与相关专家进行沟通与研究,想把这重见天日的失传绝学留给后来者。

(补录:当3D打印技术成功应用于编钟复制的流程时,刘佑年又开始琢磨上大数据的应用了。他这一代的匠人在复制编钟的时候纯粹是通过经验的摸索,过程非常艰难。如果能够给后人留一个刻度和标准,比如将编钟的音的特质,形的特质通过数据记录和保存下来。这样,当后人要复制编钟时,这些数据就是标准,铸钟的技艺才能够传承下去。)

如今,年近六十的刘佑年还是过着与编钟为伴的日子,以他的寂寞坚守,传承着一份穿越千年的匠心;用他的执着和专注为世界历久弥新的东方神韵



荆楚工匠赵宗合


把每一条焊缝当成自己的脸面,精益求精;

只为避免“1毫米”的裂纹,苦心摸索;

只要经过他的手,那就是“免检产品”。

一杆焊枪,一门绝技,赵宗合在方寸焊位里书写着光芒四射的工匠传奇!


2017年3月14日,一艘巨轮稳稳地停靠在浙江宁波的码头,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3万立方米LNG运输船。

LNG是液化天然气的英文缩写,天然气在零下163度的环境中液化,体积仅为气态时的六百分之一,这样的大比例压缩,极为适合船舶运输,但是它对运输船,尤其是船储罐的要求极高,这是因为LNG自身的温度稍有升高就会迅速汽化,强力膨胀,哪怕是遇到小摩擦带来的一丝细微的火花,泄露出来的部分就会瞬间爆炸,其威力绝对不亚于烈性炸药。在如此高的质量要求下,世界上能够制造这种运输船的,只有中国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

眼前这艘巨轮的核心储罐系统,采用了国内首创的独立C型货舱技术,由五台容积不同的储罐组合而成,这样做可以减少对船上冷却设备的需求,降低造船成本。但该技术对罐体的承压能力的要求极高,建造时焊接技术也必须过硬。

今天,赵宗合作为船储罐焊接部分的技术负责人,在封罐前最后一次进入罐体,对焊缝进行最后一次检查。LNG储罐专用钢是一种名叫“9%Ni钢”的特殊钢材。在-196℃超低温下,这种钢材的低温韧性和屈服强度都优于不锈钢,防止LNG泄露的关键,就是用九镍钢焊接而成的船储罐。

赵宗合是单位的焊接技术“大拿”,也是出了名的细致,把每一条焊缝都当成了自己的脸面,是赵宗合对自己的要求。一条焊缝想要焊得好,奥妙就在于把握电流大小、电压高低、焊枪角度、速度快慢间那份精密而微妙的平衡。

多年来,赵宗合总是主动去到环境最差、焊接难度最大的岗位去挑战,狭小的工作面,他这个一米八的大个子往往一蹲进去就很难转身,可他还是乐此不疲,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

从事焊接工作十余载,赵宗合早已习惯了家里、单位“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对他而言,最大的乐趣,就是不断雕琢自己的技术,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焊接作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这里是我国西南某地一处重要的国防设施,正在进行着航空航天器设计阶段必不可少的“风洞实验”。这里有着亚洲最大的高真空真空系统,整套系统由大型球罐、大型管路、真空机组等特种设备组成,其中建造难度最大的,就是不锈钢高真空球罐。

风洞实验指在风洞中安置飞行器或其他物体模型,研究气体流动及其与模型的相互作用,以了解实际飞行器或其他物体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一种空气动力实验方法。因为实验时对气流的要求极为严苛,所以整套系统建造的质量决定了该配套风洞的性能是否得到保证。

不锈钢高真空球罐对壳体曲率的要求极高,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否则就会影响其产生的气流,造成实验数据的错误;对焊缝的要求不仅是强度高,保证高真空不泄漏;而且对焊缝密性有着更加苛刻的标准。

如何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保证真空球罐达到设计要求,保质保量准时完成交付,成为了摆在赵宗合和同事们首要任务。经过半个月的摸索与探讨,赵宗合和同事们决定采用双面氩弧焊。双面氩弧焊,就是两名焊工分别在罐体内外,同时对同一条焊缝进行焊接。两人之间仅有一条焊缝相通,不闻其声、不见其人。它具体的操作流程在国内,还没有任何先例可循。

这样的对称焊接,要求两位焊工、两把焊枪的焊接速度、电流、时间、甚至是呼吸的频率都要保持绝对的同步,最大限度减轻因为焊接的不同步,给真空罐造成的细微变形。

这样的对称焊接,需要两个搭档的技艺同样精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同等对话。吴勇刚就同赵宗合组成了这样的搭档,一起挑战从未进行过的双面氩弧焊。

这是对搭档的绝对信任,这是两位焊工心有灵犀的默契,赵宗合和吴勇刚就像两位蒙着眼睛的舞者,凭着缝隙中透露出来的耀眼的焊花,同声相应,心念相同。配合的同步性越好,焊机的质量也就越高。对于合作性的高精尖手艺来说,需要神一样的队友,才能共同完成一件杰作。

无数辛劳的汗水,化作焊缝中美丽的“鱼鳞纹”。经过质量检验,双面氩弧焊操作法完全取得了成功,并最终形成了技术规范,保证了风洞真空不锈钢罐的工期与品质,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门技艺,一身豪气!十八年来,赵宗合参与设计的两项装置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填补国内空白,为企业创效200余万元;他先后参加国内外大小工程建设近百项,焊缝总长度过万米,样样无可挑剔。

无论是在鳞次栉比的广厦上,还是在纵横交错的阡陌中,方寸焊位皆有用武之地,赵宗合在传授焊接技艺的同时,也为我们传承着一份脚踏实地匠心情怀!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