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乡楷模陈大银的苦与乐

2017-08-02 08:52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   洪燕、付江坤、李先华、南新颜、黄乐毅

所有来过咸宁的外地人,没有不说咸宁话难懂的;更有意思的是,咸宁地区很多方言“十里不同音”,相邻的区县、甚至乡镇村之间很多方言差异巨大,本地人听不懂本地话的也不是稀罕事儿。

3月24日,一本90万字的工具书《咸宁话》正式面世。这本书收录了咸安、嘉鱼、赤壁、通城、崇阳、通山六市区的12000多条鄂南方言词条,并逐一进行字词义注解、标注普通话读音、查明出处并列举例句。这部著作首次为世人“破译咸宁方言奥秘,探索鄂南文化源头”提供了一本专用工具书,叫它“咸宁话词典”一点都不过分。

这本书的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咸宁人,长期从事地方宣传文化工作,他叫陈大银。今天的节目,请听录音专访《桂乡楷模陈大银的苦与乐》。由湖北之声记者洪燕、付江坤、李先华、南新颜、黄乐毅采制。

采访从咸宁话的典故和读音开始,陈大银给我们讲解了“蟾蜍”一词在咸宁地区的书面语“闪月”典故和方言“老夹母”的发音。

【出录音】陈大银:通山说青蛙、蟾蜍,书面叫蟾蜍,通山叫“老夹母”。“老”字在这里没有什么,只是前缀,“夹”“是四只脚夹,“老夹母”是“母亲”的“母”。“闪月”他就是把“闪亮”的“闪”字写成“石头”的“石”字。“月亮”的“月”,因为我要编到我的书上,石头的石有没有这个解释呢,没有这个解释肯定不行,所以我就慢慢的想。因为我在咸安给人写东西比较多,咸安是嫦娥文化之乡,我对嫦娥这些东西研究的很熟,一下子就反应出来了。嫦娥是偷吃了药到天上去的,变为仙人以后,后来就变为了蟾蜍,蟾蜍就从天上飞下来了。我们说的飞下来就是“闪,”“闪亮”的“闪”,就是从天上突然显现,“闪”下来的。多么的有诗意,你写成一个“石头”的“石”字,39‘30’我们方言说话都不是跟鸟一样、狗一样叫的,都是有依据的。

鄂南方言流传几千年。由于大山阻隔、交通困难,这里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字、古音,土俗朴实、形象生动,极富地方特色,是鄂南百姓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是地方文化最重要的认同标志和活的载体。某种意义上说,方言土语保存得越久远完整,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越丰富。

2005年,陈大银开始着手收集整理咸宁方言的资料,这一头扎进去,就是十多年光景。

【出录音】记者:您跟我们讲一下,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到要做这个咸宁方言的整理翻译工作?

陈大银: 2005年,从咸宁地方县志办公室请我去写市志的人物编,结果我一看,每个县的第31篇都是地方方言,包括很多平时写不到的字都有,我想这下好了,可以解决了。整个我就把它们一个一个搞清楚,以后就不会写错了。因为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全部打到微机上,再排序,相同的放到一起。结果发现,有的县志这样说,有的县志那样说,有的说的是完全相反的。此前我就到处找,字典上找。在《农村杂字》这本书上查,这里有很多的方言,找不到。

记者: 就是说您在工作当中经常会遇到咸宁本地的一些方言,您也不懂?

陈大银:我懂那个意思,但不知道怎么写。 比如说“欺骗人”,咸宁话说“打策”。有的县志写的“政策”的“策”字,有的写“拆开”的“拆”字,有的写的是“彻底”的“彻”字,“彻底“的“彻”字全部就错了,“策略”的“策“字就对了,它有遇到了问题,有个办法、有个措施。所以我就去粗取精,我干脆就把它做一点工作,人人都能写出来的文章,可贵。

记者: 你当时做这个事情的当中有没有什么长远的想法和计划?

陈大银::有。就是出一本这样的书。

记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陈大银:我为了方便其他人,我喜欢做好事的!我是咸安区的思想道德助人为乐模范,这个不错的,这个荣誉我非常高兴。这是一个最广泛、受众面最广的好人好事。外地的人调到咸安来要这个,今天的人要这个,以后的人要这个,本地的人也要这个,像你们采访的也有这个。

陈大银退休前曾任咸宁市咸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政协专委会主任,获得过省、市、区各级数不清的奖励和荣誉,而他最津津乐道、最看重的是咸安区2014-2016年度助人为乐桂乡楷模。

记者: 钱都是哪里来的?

陈大银:我有稿费。

记者:稿费也是您个人的收入啊。

陈大银:个人收入——我要奉献,我是咸安区的思想道德的助人为乐模范,没有事迹能评我吗?要有事迹堆积起来,水到渠成了才评我的!

记者:您觉得做这些事都很快乐?

陈大银:很快乐!我要奉献社会,人家看我的书快乐,我就在这里快乐!我不是说我自己多赚几个钱快乐。

记者:那您自己前前后后这么多年,到最后现在这本书完整的出出来,花了——

陈大银:10万。印刷费是6万。那你还不知道呢,我43本手稿,分别送到6个县的档案馆、图书馆,咸宁学院、咸宁市的档案馆图书馆都捐了两本这个书

记者: 这个过程当中有哪些艰辛?

陈大银:艰辛呢,那没几个,就是骑个自行车丑一点,人家也不认识我,不要紧的。这都没有说的必要。最困难的对我来说还是汉语拼音。我是1960年开始上小学,上小学的时候,汉语拼音只出来两年,所以我是从1975年31岁的时候在咸宁县师范读书,学过汉语拼音。汉语拼音自学了20个小,到现在有没有后鼻音我不清楚,有没有N、L我不清楚,到现在还是不清楚。我这个书后面有1360个的注音,女儿的女字,你听我说啊,崇阳就读力,看你怎么拼?那我怎么办呢?我起码请了100多人,最后请了七个人。

记者: 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吗?

陈大银:没有。根本没有想放弃。我的思想总是在困惑不懂到弄清楚的快乐中渡过,搞好了一个我就非常高兴,爱人说什么东西我都能接受。遇到不懂的,我就去问到处的朋友。

3月24号拿到书之后,陈大银马不停蹄地给档案馆、博物馆送书。自费出书花了10万元,陈大银一点都不心疼;送书打个的士的钱,陈老却想方设法节约,他自己心里有本帐,32开本、460多页的大部头,每本书重量是两斤二两,一次拿20本这样的书,对一位60多岁的老人来说太困难了。陈大银就用两只箩筐挑着,搬运起来方便些。

陈大银:我前几天自己去的,这本书每本是两斤二两,20本看你怎么背?我为了节约钱,到通城去我都是挑一担进去。人家看到我这个长相,就问,你是干什么的?

记者:那你怎么回答?

陈大银:我说我来捐书的,他们又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你捐书?我说把你们局长的电话打通,这样人家就对我客气了,又是要我喝茶,又是要请我吃饭,我从来不和人家吃饭,因为我一餐饭只要两个包子就可以了。现在中央又不许吃,人家也为难,以后跟我打交道人家为难,人家就不跟我打交道了。

记者: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身体掐不住的时候?

陈大银:没有,每天晚上一直搞到眼睛看不见了,搞到十分疲劳了,越是疲劳了上床就睡得好。我跟你说啊,长相是父母给的,官职由组织决定,但是我个人奋斗的方向,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程度是我来说。

去年底,陈大银和老伴儿搬进了134平米的新家。墙不刷、地不铺,装上简单的家用电器,挂上窗帘,两张床、一屋的书,这是一个城市家庭少见的新房。地下车库变成了陈大银专用的藏书阁,2000册《咸宁话》和一生的文稿都存放在这里。

(出现场音)开车库门,藏书室(压混)

你看,看起来头脑有点麻,像这样的43套是一次的,每次都这样搞的。这是折叠自行车,它很好的!一拉就下去了,这里一拉就收起来了。

为什么要准备这样一个自行车?

我自己自由一点,我自己用。我马上就走。这一堆这么大我可以放在车上,方便。

【压混】陈大银在《感宁话》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或许,我离世后若干年,大多数咸宁话消失了,就让这本《咸宁话》与后来人对话吧!每当我写此书疲倦时,一想到这些,就增添无穷力量!

向陈大银和无数象陈大银一样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致敬!

【出现场音】来来来,合影 1、2、3、笑一个

陈老,您想活多少岁?我想活80岁吧……

80岁,好!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